形态描述
特征记述 体型中等,头部背面和前胸背板密被刻点。头部背面稍平坦,颜面侧观近乎垂直。头顶角锥形,基部近与触角基节等宽,背面具1较狭的沟,端部明显变狭,端尖圆,与额顶角通过l条横沟分开。额顶角端部平截。后头微凸,背缘近平。前胸背板背面近平,后侧角圆形,前缘中间微凹,后缘圆;中横沟大约在中间穿过纵中线;前胸背板侧叶高稍大于长(42:40),肩凹明显。前复翅中间加宽,前后缘近平行,端部1/6锥形,前后缘渐接近,端部圆;Rs脉从中部稍前分出,具叉,R脉主干另具l侧支:后翅稍超出前复翅。前足基节具刺,前足胫节听器内关外开型,各足胫节背面均具沟,前足腿节腹缘具4-6内刺,中足腿节腹缘具4-6外刺,后足腿节腹缘具5-7内刺和9.12外刺;前足和中足胫节背缘不具刺,后足胫节背缘具25外刺,21内刺。各足腿节膝叶圆形。
雄性 左前复翅腹面的摩擦发音音锉约具130细齿。第10腹节背板横截,背缘端半部具l中纵沟。尾须短,强内弯且彼此交叉,基半部突然收缩,端部成l刺。下生殖板基部较宽,渐变尖,基部2/3后突然变狭,端缘具l三角形小凹,腹缘具1明显的纵中隆线,端管细,较短。
雌性 体型稍大于雄性。第10腹节背板端缘呈三角形突出。肛上板钝三角形。尾须微内弯,狭,锥形,端尖钝。产卵器镰状,强上弯,腹瓣近端部具细锯齿,背瓣均具小齿。下生殖板宽三角形,中部膨胀,端部圆。
体色 活着时为绿色(一些被察看的标本褪色后呈棕色,但具绿色的痕迹)。头的颜面除颊部外,即额、上唇和唇基均为褐色;复眼深棕色:后头、前胸背板和前复翅的背部具l对连续的黑色侧条纹。前复翅背部各具1黑色的后角;R脉和MA脉之问的翅室具非常多的黑色点;靠近前复翅后缘的部分密具棕色点。前足胫节听器、前足腿节侧面和背面均具黑色条纹;各足腿节刺端黑色。
量度(mm) 体长:♀23.0,♀27.0;前胸背板长:♂5.0,♀6.0;前复翅长:♂33.5,♀36.0;前复翅最宽:♂7.5,♀8.5;后翅长:♂37.5,♀39.5;后足腿节长:♀19.5,♀21.0;产卵器长:8.0。
雄性 左前复翅腹面的摩擦发音音锉约具130细齿。第10腹节背板横截,背缘端半部具l中纵沟。尾须短,强内弯且彼此交叉,基半部突然收缩,端部成l刺。下生殖板基部较宽,渐变尖,基部2/3后突然变狭,端缘具l三角形小凹,腹缘具1明显的纵中隆线,端管细,较短。
雌性 体型稍大于雄性。第10腹节背板端缘呈三角形突出。肛上板钝三角形。尾须微内弯,狭,锥形,端尖钝。产卵器镰状,强上弯,腹瓣近端部具细锯齿,背瓣均具小齿。下生殖板宽三角形,中部膨胀,端部圆。
体色 活着时为绿色(一些被察看的标本褪色后呈棕色,但具绿色的痕迹)。头的颜面除颊部外,即额、上唇和唇基均为褐色;复眼深棕色:后头、前胸背板和前复翅的背部具l对连续的黑色侧条纹。前复翅背部各具1黑色的后角;R脉和MA脉之问的翅室具非常多的黑色点;靠近前复翅后缘的部分密具棕色点。前足胫节听器、前足腿节侧面和背面均具黑色条纹;各足腿节刺端黑色。
量度(mm) 体长:♀23.0,♀27.0;前胸背板长:♂5.0,♀6.0;前复翅长:♂33.5,♀36.0;前复翅最宽:♂7.5,♀8.5;后翅长:♂37.5,♀39.5;后足腿节长:♀19.5,♀21.0;产卵器长:8.0。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观察标本 l♀,四川峨眉山,1982.Ⅷ.13,熊江采(IKCAS);1♂,四川I卧龙,核桃坪,1994.Ⅷ.19,杜予州采(NAFU);1♀,四川峨眉山,报国寺,500 m,1974.Ⅶ.22,周尧、袁锋采(NAFU):78,3旱,广西猫儿山,高寨,2007.Ⅶ.5.13,刘春香采(IZCAS);78,5♀,广西龙胜,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,粗江站,2007.Ⅵ.28.Ⅶ.4,刘春香采(IZCAS)。